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上正在形成广泛共识。推动绿色金融和双碳建设转型成为社会、国家乃至时代赋予金融企业的历史责任。
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是金融业的时代责任,也是中国太保面向未来的庄严承诺。作为一家负责任的综合性保险集团,中国太保致力于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行动者,制定《中国太保集团环境、社会和治理三年规划(2023-2025)》,立足保险本源,持续发挥保险资金的长期优势,加大对能源转型、绿色产业、绿色技术、碳金融市场等领域的支持和服务力度,打造业内领先的绿色金融供给能力。
中国太保一贯积极践行国家“双碳”战略要求,基于长期以来在绿色发展实践方面的创新与深耕,公司从负债端到资产端全方位参与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取得了积极的成果进展。公司亦注重运营端环境影响,在全系统大力推进绿色运营管理,尽可能减少运营碳足迹。
公司先后签署了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UNPRI)、联合国可持续保险原则(UNPSI)、“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GIP),并积极推动这些原则深度融入公司的经营管理实践。
绿色保险:筑牢气候风险保障网
今年1月21日,全国首单草原碳汇遥感指数保险成功落地内蒙古包头市,为包头市达茂旗的农牧民提供草原碳汇绿色生态风险保障。
“草原产生的碳汇价值也能买保险,既保障了我们的收入,也给了我们很大动力,有更多信心在牧业生产和草原碳汇上进行长期投入”,内蒙包头市的投保人表示。
通过绿色保险,打造气候风险保障网络,是中国太保落实双碳目标具体抓手之一。
据太保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对新疆、内蒙古等区域试点草原区域的卫星遥感监测,将监测数据结合当地草原品种、生长数据等指标,推出了以草原为保险标的的碳汇价值保险,帮助降低因火灾、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导致的碳储备流失。
这一创新产品的落地,也是对草原碳汇作为碳汇资产提供增信,为后续草原碳汇进入CCER市场交易,以及发展相关的碳金融服务创造前提。
除此之外,中国太保一直致力于在气候相关产品和服务创新的实践和探索,积累了多年巨灾保险产品开发经验,建立了科学的巨灾风险评估模型、风险雷达系统等技术工具,将气候变化因素纳入保险风险评估与定价中。
比如,基于历史气象数据和巨灾模型,中国太保首创全国性县域巨灾指数保险产品“安惠保”,为全国各个区县提供地震、台风、强降雨等方面的巨灾风险保障,同时,通过参与防灾减灾全过程,及时发现风险隐患,降低损失发生频率及损失程度,加强了事前风险防范能力。
数据显示,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保险行业对巨灾损失承担的赔付比例约在35%-40%,而我国目前仅为10%左右,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绿色投资:支持引导绿色低碳产业发展
众所周知,城市轨道交通是绿色出行的重要方式。中国太保先后支持武汉地铁、成都地铁等大型城市交通系统。
中国太保相关负责人表示,一方面作为大型公共基础设施,通过支持地铁建设引导公众减碳出行,建立起绿色低碳的消费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中国太保也在助力武汉市轨道交通行业数智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如武汉地铁的城轨数智底座——华为城轨云3.0,就基于华为根技术,实现华为城轨云平台与车站边缘智能协同、数据协同、安全协同、运维协同,可以进行统一管理,来实现客流实时监测和短时预测,提升客流管控效率并保障运营安全。这为实现全社会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环境友好的武汉低碳城市目标而努力。项目由此受到联合赤道认证的肯定,获颁发G1级绿色认证。
在投资领域,中国太保一直秉持“责任投资”理念,将气候变化因素纳入投资研究及决策管理,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政策,强化对投资组合中气候风险的识别与管理,推动被投资企业在气候变化应对上的努力,为渐进有序降低资产组合的碳强度做好准备。
面对复杂多元的投资领域,中国太保采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式来加强投资风险管理,提高对气候变化的监测和预测能力。在制度层面,公司把气候变化作为单独章节写入了《责任投资政策》及《ESG投资管理办法》,同期也在ESG投资系统建设的过程中,着力开发资产碳核算工具,对集团各类投资资产开展碳核算工作,掌握资产排放水平。
绿色运营:中国太保带头践行低碳蓝图
除了在产品端和资产端积极践行绿色原则,中国太保亦注重运营端环境影响,在全系统大力推进绿色运营管理,尽可能减少运营碳足迹。
中国太保将2023年确定为公司碳排放管理的元年,以碳排放盘查为抓手,摸清中国太保碳排放家底,积极提升中国太保对碳排放活动的量化管理能力。
在通过研究比对国际多项通用标准,选定集团统一的核算方法学和因子库之后,中国太保开展全集团首次碳盘查,明确组织边界与运营边界,充分识别排放源差异,构建集团整体碳盘查方案,形成全集团完整的碳排放数据。
同时,中国太保也建立碳盘查专业队伍,定期组织培训,推进碳盘查的常态化开展和报告边界的逐步扩展,完成2023年中国太保碳管理元年碳排数据的盘查和对外披露,进一步展示中国太保负责任的社会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