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漏水、下水道堵塞,看病就医难、小区停车位紧张……这些居民最关心的问题如何及时发现、及时响应、及时解决?

  “四百大走访”——“进百家门、访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开展以来,临汾路街道各居民区积极行动起来,及时掌握居民所需、所想、所忧、所盼,聆听抒意,解忧纾困。静安区临汾路街道临汾路375弄居民区党总支创新出“三微”工作法,以“微服务、微平台、微心愿”链接居民与社区,将居民关心的“小事”做细做实。

  “微服务”,用心用情解决“小事”

  “我家的马桶总是堵,物业上门疏通了很多次都不能彻底解决,能不能请专业人士上门帮我看看?”最近,临汾路375弄居委会走访到4号楼独居老人张阿姨家时,她提出了自己的生活困扰。

  无独有偶,居委会在走访过程中得知,家住8号楼的李阿姨也遇到了卫生间里的“堵心事”:“天花板顶部漏水已久,一直得不到彻底根治。要修理,就得楼上楼下来回沟通。我年纪大了还有基础疾病,子女也不在身边,实在应付不来。”

  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吕文洁立刻带着居委会、物业工作人员现场排查原因并答疑解惑。在专业人士的排查下,张阿姨家马桶堵塞的问题顺利解决。解决完张阿姨的烦恼,居委干部又赶往李阿姨家。吕文洁还找来梯子爬到夹层,用纸巾擦拭管道检查天花板情况,发现是李阿姨家管道渗水。在物业维修好管道后,拖延了一年的天花板漏水问题得以解决。

  吕文洁说,居民对居委会的信任就是从这一件件“小事”中累积而来。走访时遇到问题及时响应,积极落实解决,做到“有事不出小区”,居民遇事会优先想到找居委会帮忙,和谐社区就是这样一步步建设起来的。

  “微改造”,让居民多了“小确幸”

  电动车现在成了不少居民外出的首选交通工具,日益增多的非机动车让大家对非机动车位、充电桩的需求同步增长。部分居民图方便,就将车子停在自家楼栋下,既不美观也有安全隐患。“有时候,累了一天,回家又找不到车位停,真的很糟心。就算好不容易在停车棚找到了车位,我住在小区北边,从车棚到家还要走将近10分钟。”上班族小赵说道。

  居委干部结合在走访中居民普遍反映的非机动车停车难问题,计划为小区重新规划非机动车停车位。

  小区目前有189辆非机动车、5个停车棚,居委干部通过线上征集以及线下走访征集居民意见,测算新非机动车停车位的最佳位置。他们发现,有大量非机动车停在了机动车位上,便规划在临汾路375弄新规划非机动车停车位。

  经统计,这次改造将增加近60个非机动车停车位,新增40多个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居委会还利用好“边角料”空间,种植绿萝、爬山虎、月季等植物,进一步美化小区环境。

  “微平台”,集聚资源提升服务品质

  居民的需求不尽相同,仅靠居委干部并不能完全满足,党总支积极链接周边资源,共建单位成了“智囊团”,为居民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服务品类,让居民不出小区就能享受到各种高品质服务。目前,居民区共签署13家共建单位,服务范围涵盖智慧助老、医疗健康、青少年课堂等多方面。

  最近,居委干部在走访中了解到,不少老人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身体不便,外出就医成了难题,老人希望能有人帮忙。虽然志愿者十分热心,但就医时遇到专业问题,他们也难以应付。为解决这部分老人的困扰,党总支在共建单位上海康尔寿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美好临汾发展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启动了爱心“临”助医项目。

  项目将于2024年1月正式启动。目前,居委干部已排摸出了57名80周岁以上、独居且对外出就医需求较高的老人名单。未来,这些居民仅需提前通过电话预约,1年内可免费享受到两次专业工作人员陪同就医的服务。

  吕文洁说,“三微”工作法是居民区总结出的新工作经验,通过走进居民家门、敲开他们的心门,帮助社区工作者更好地发掘居民的潜在需求。党总支尽全力将居民关心的“小事”做得更细、做得更实,努力让居民看到变化、得到实惠,让家门口的幸福感越来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