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重要基础,也是浙江的最大特色、最大资源和最大优势。新时代背景下,浙商如何进一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1月5日下午,由浙江省浙商研究会主办、浙商研究会BOSS智库承办的以“浙商新使命——创新与变革”为主题的2023浙商(冬季)论坛在杭州之江饭店举行,与会的省内外专家学者们和百余位浙商一起,谈机遇、话成绩、聚信心、谋发展。

  论坛上,浙商BOSS智库专家、浙商研究会副会长王曙光以《从浙商看中国民营经济人才的战略思考》为题作主旨演讲。

  发达国家人才战略给我们的启示

  得人才者得天下。“育人才者育天下。”王曙光教授进一步说,“当今世界面临着四种大战:军事战、科技战略、金融战、人才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才战。”他从国际视野、中国视角、浙江视点三个角度,畅谈了自己对民营经济人才的思考,其中国际视野是他浓墨重彩介绍的重点。

  王曙光说,如今人才大战的背景发生了历史性的独特变化,一是发达国家人口减少,人才面临资源缩量;二是老龄化正以势不可挡的态势来到人类面前,发达国家尤为严重。未来,将更凸现出年轻化、国际化人才的全新价值。

  美国之所以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并非只靠美元、原子弹,还要透视其骨子里的人才战略。美国是个移民国家,全世界的优秀人才似乎都被纳入了“美国视野”,美国也因此成为国际化人才第一大国。其基本手段是移民,同时营造了良好的自由创造的环境,而资本则成了美国人才战略背后的杠杆,大学则是其人才战略的重要支撑。

  值得深思的是,国内39所985大学的毕业生,留在美国的有20万人,平均每校5000人;美国四大科学院华人院士有上百名;美国前八名大学中,华人教授有几百名。“如果人才也有马太效应,那么,美国这块海棉有可能产生虹吸效应。”王曙光提醒说。

  二战后的英国,综合国力减弱,以往的教育理念和政策、模式均显落后。站在当今人才大战前沿,英国决定将培养和吸引高端人才上升为国家战略,基本途径是在以往普及高等教育的基础上,推出“卓越教学”,改革高等教育的评价;同时强调实践导向,大幅提升毕业生走向社会的能力。

  英国推出了“现代学徒制”,高效培养高技能人才,成为推动英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将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作为科技创新的主要驱动力,在中小学教育中全面植入;同时向世界打开移民的大门,英国50%的博士和40%的研究人员来自全世界,英国也一直成为世界第二国际留学目的国。

  此外,在德国,政府对开展基础研究的国家科研机构投入经费占到近80%;日本实施“新特别高度人才制度”,向全球吸纳高级人才,目前日本高端外国人才66%是中国人。

  培养更多浙商向现代民营企业家转型

  2005年,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对我国的教育和科技发展提出更高期待:“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中国正在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需要思考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破”得不够、“立”得也不够的问题,真正建立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要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多年困扰、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人才质量提升经济质量,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王曙光教授表示:“‘孔雀往西飞’不是人才国际化的代名词,一流大学千万不能成为西方的‘培训机构’。解决人才流失问题应成为当务之急,要着力增强吸引人才的‘磁性’。”

  对于浙江而言,遍布世界的浙商就是浙江人才的“蒲公英种子”。浙江能否成为培养现代民营企业家的“黄埔军校”?王曙光认为,不妨抓住民营经济大省的特点,将现代民营企业家人才作为突破口。要特别珍惜善于创业创新创造的民营企业家,培养更多浙商向现代民营企业家转型,尽快形成浙江特有的现代民营企业家人才集群优势。

  企业主如何向企业家转型?王曙光提出了几点建议:从经验型转为学习型,从草根型转为科技型,从本土型转为国际型,从成功型转为成熟型,从企业型转为事业型,从经济型转为文化型,从富家型转为富国型。

  “森林不是一天形成的,人才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但人才战略的实施离不开每天的努力,需要只争朝夕。”而作为引才之道,王曙光认为,商业化手段虽然重要,但不是最主要的,“才为知己者用,十为知己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