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监管:美欧“小圈子”能否引领全球治理?

元描述: 深入分析美欧人工智能监管的现状、路径差异与合作挑战,探讨全球治理框架的构建,并阐述包容性合作的重要性。

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如同一股席卷全球的浪潮,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已遍布各行各业,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然而,如何用好人工智能,使其成为人类进步的工具,也成为全球治理面临的新课题。

近年来,美欧等发达经济体在人工智能监管领域积极发力,试图引领全球治理方向。 然而,美欧的监管路径存在明显差异,合作也面临着挑战。本文将深入探讨美欧人工智能监管的现状、路径差异与合作挑战,并展望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框架的构建,阐述包容性合作的重要性。

美欧人工智能监管:路径差异与合作挑战

美国的“护城河”战略

美国在人工智能监管方面,采取了较为分散的政策,主要目标是规范人工智能有序发展,确保产业的全球竞争力。美国出台了多个指导性文件,并发布了“关于安全、可靠、可信地开发和使用人工智能的行政命令”,在保护个人隐私、促进公平和公民权利、推进政府对人工智能的使用等方面进行规定。

然而,美国的监管政策也存在明显的排他性。除了在行政命令中严格控制外国实体使用重要人工智能基础模型外,美财政部还公布新规,限制美企业投资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这种“护城河”战略,旨在维护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先地位,但也引发了其他国家对美国“科技霸权”的担忧。

欧盟的“数字主权”诉求

与美国相比,欧盟更加重视数字主权和隐私保护问题。欧盟《人工智能法案》是全球首部全面监管人工智能的法规,具有较强的监管特征。该法案根据风险级别将人工智能模型划分为四类,设立相应禁入行业和监管要求,并规定了有关模型提供者、部署者义务,违反规定者将被处巨额罚款。

欧盟《人工智能法案》的出台,显示了欧盟在人工智能领域“弯道超车”的决心。然而,欧盟在人工智能竞赛中优势地位不保,欧盟委员会报告指出欧盟在人工智能应用等方面进展缓慢,欧洲审计署更直言欧盟已在人工智能竞赛中落后中美。面对发展窘境,欧盟寄希望于通过引领全球数字规则制定,进一步追赶人工智能发展潮流。目前,欧盟进一步加大了对域外人工智能企业的监管力度,欧盟反垄断机构表示,准备重新审查微软与OpenAI的合作,并将对谷歌与三星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交易进行监管审查。

美欧合作:机遇与挑战并存

尽管美欧的人工智能治理路径有所不同,但双方也正通过对话加强规则沟通和政策协调。2022年,美国、欧盟、英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经济体发布《互联网未来宣言》。2023年,美欧达成人工智能促进公共利益行政协议,深化气候变化应对等五大领域的人工智能合作。2023年,七国集团达成《人工智能国际指导原则》和《人工智能开发者自愿行为准则》。2024年4月,美欧发布联合声明,强调通过人工智能合作应对全球挑战,美英还宣布达成人工智能安全科学合作伙伴关系。

今年7月,美国、英国和欧盟的监管机构发表联合声明,就加强对人工智能监管达成一致,表示将共同维护人工智能市场环境的公正开放。声明说,人工智能发展面临三大市场风险,分别是集中控制关键资源、产业延伸性影响、有损公平的竞争协议。声明还说,大型科技公司对芯片、数据、算法等关键资源具有较强控制力,并可能将其现有优势延伸至人工智能相关市场,达成的合作协议也可能损害公众利益。声明还对人工智能可能涉及敏感信息分享和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表示担忧。鉴于此,声明提出倡导公平交易、提升人工智能产品互通性和增强消费者选择权等合作原则。

虽然美欧等发达经济体不断“对齐”监管政策的“颗粒度”,但其合作也面临一定挑战。总的来看,美国作为人工智能技术龙头企业的大本营,其监管政策更多关注维护良好竞争环境,打造产业“护城河”,提升本国产业竞争力。而欧盟则希望通过引领全球数字规则制定,在人工智能竞赛中追赶。这种利益诉求的差异,使得美欧合作存在着不确定性。

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构建包容性合作框架

面对人工智能这一全球性课题,美欧等发达经济体合力打造监管“小圈子”,将导致全球监管政策碎片化,不利于推进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框架和标准规范化,也将导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智能鸿沟”进一步扩大。荷兰乌得勒支大学伦理研究所认为,由单一国家主导的人工智能发展可能会带来新形式的数字殖民主义。联合国人工智能智库研究员塞迪娜警告称,如果不纠正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不平衡,将引发“新殖民化”风险。

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已突破传统地域限制,成为全球课题。在全球化的世界中采取孤立主义政策是逆势而行,最终只会适得其反。美国知名咨询机构欧亚集团总裁布雷默也指出,人工智能技术是自由流动的,科学研究需要共享和开源。今年7月,由中国主提的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决议获得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也显示了国际社会对加强人工智能全球合作的热切期待。

应当认识到,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机遇,离不开包容性全球合作。应坚持以共商促共享、以善治促善智,推动人工智能包容、普惠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人工智能监管

人工智能监管的必要性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其应用场景也越来越广泛,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然而,人工智能技术也存在一些风险,例如数据隐私泄露、算法歧视、就业岗位减少等。因此,为了确保人工智能技术的安全、可靠和可信,需要制定相应的监管措施。

人工智能监管的原则

人工智能监管应遵循以下原则:

  • 以人为本: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应以人为本,服务于人类福祉,并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
  • 安全可靠: 人工智能技术应安全可靠,确保其应用不会造成危害或风险。
  • 公平透明: 人工智能技术应公平透明,避免算法歧视和偏见。
  • 可解释性: 人工智能技术应具有可解释性,能够让人理解其决策过程。
  • 隐私保护: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应保护个人隐私信息,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

人工智能监管的挑战

人工智能监管面临着一些挑战:

  • 技术快速发展: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速度快,监管措施难以跟上。
  • 全球化协作: 人工智能技术已成为全球性课题,需要国际合作才能有效监管。
  • 利益冲突: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涉及多个利益主体,监管措施需要平衡各方利益。

常见问题解答

1. 人工智能监管的目标是什么?

人工智能监管的目标是确保人工智能技术安全、可靠、可信,并促进其健康发展。

2. 人工智能监管如何平衡创新与安全?

人工智能监管需要在创新和安全之间找到平衡点。一方面,要鼓励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推动其发展;另一方面,要制定必要的安全措施,防止其滥用。

3. 人工智能监管对个人和社会有什么影响?

人工智能监管可以保护个人隐私,防止算法歧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4. 人工智能监管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

人工智能监管未来将更加注重国际合作,制定更加完善的全球性监管框架。

5. 如何参与人工智能监管?

公众可以通过参与社会讨论,向政府提出建议等方式参与人工智能监管。

6. 人工智能监管对企业有什么影响?

人工智能监管会对企业的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和应用产生一定影响,企业需要根据相关规定进行调整。

结论

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着我们的世界,其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美欧等发达经济体积极推进人工智能监管,但其监管路径存在差异,合作也面临着挑战。为了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安全、可靠和可持续发展,需要构建包容性全球合作框架,共同制定全球性监管原则和标准,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朝着更加安全、公平、可信的方向发展。

人工智能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如何共同努力,将其塑造成造福人类的工具。 相信通过全球合作,我们能够构建一个安全、可靠、可信的智能未来。